在山东铁牛配资,专利不是“沉睡的档案”,而是“流动的生产力”。
9月4日,山东牵手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10个省市,发布跨区域专利转化协作倡议书,现场签约8个跨区域专利产业化项目,还把AI专利智能匹配大模型搬上大屏幕,俨然一次专利“朋友圈”的大集结。
而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国内专利多,但转化难。
截至目前,山东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30.8万件,有效商标注册量298.3万件,数量均居全国前列。截至8月底,171家高校院所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12.81%。很多专利还停留在论文或专利证书里,没能变成产品、打入市场。
这次打造“朋友圈”的意义,正是要把专利从实验室的“纸面”推向更广范围的“车间”。
活动签约的8个项目值得深入探究。比如,广东海洋大学的贝类净化与生态冰温保活流通技术,已经帮山东企业新增产值超1.6亿元,如今深度落地,有望带动山东水产品全链条提质升级。再如,山东大学与杭州合碳创物科技的合作,项目已投产,累计产值5000万元。这些案例说明,跨区域合作不只是“交换名片”铁牛配资,而是真刀真枪地把科研成果变成市场效益。
放眼全国,不少地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专利转化“加速器”——
北京:今年发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(转果果)。其最大亮点在于依托AI大模型技术,智能解析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,实现精准高效匹配。平台构建了科技成果库、人才库、机构库、企业需求库和政策库五大资源库,不仅连接供需双方,还广泛汇聚了各类专业服务机构。
上海:通过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平台,设立了“科技成果转化‘一件事’”专属网页,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申请等多项服务集成到一个平台,链接了概念验证、中试孵化、技术评估等关键资源,有效解决了创新主体“不会转、不敢转”的困惑。
江苏:推动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创新,为自贸区内的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宽松的试验环境、更国际化的规则对接和更丰富的金融工具。比如,在创造环节,支持AI生成内容(AIGC)等前沿领域知识产权登记探索;运用环节,强化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和运用,创新发展跨境直播、游戏出海等数字贸易产业等等。
……铁牛配资
实践经验说明,专利转化要跑得快,关键有三点:机制灵活、信息透明、资金跟进。
山东也在对症下药。40个重点产业专利池、22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,累计汇聚专利12.07万件;仅今年前7个月,就推动专利转让38483次,同比增长27.3%。这意味着,山东正试图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出击”。
从更大格局看,跨区域专利转化不仅是技术的“高速路”,更是产业协同的“粘合剂”。山东要把“高价值专利”真正变成“高质量产业”,就必须让科研端和产业端“实时对话”,让不同地区的创新资源“不设围墙”。
总而言之,山东这次和十省市搭建的“朋友圈”,能不能真正火起来,不看热闹,看落地。专利只有跑出实验室,扎根车间、嵌入市场,才算真正活起来。
(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)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