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实习生 孟潇南 济南报道
视频拍摄/剪辑:窦永瀚 孟潇南 次旺伦珠
图片拍摄:窦永瀚 胡中喆 孟潇南
九月的济南,秋风入怀,秋意渐浓。
济南西藏中学内装扮得格外热闹,迎新的红色条幅随风轻摆,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。鼓掌声中,30名白朗县新生从大巴车上鱼贯而出。他们平均年龄仅13岁,有的悄悄压低帽檐,带着几分初到陌生环境的羞赧;有的则好奇地雀跃张望,眼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。“白朗班”新生班主任王祥君快步上前,接过一个孩子肩头的书包,轻轻握住他的手,郑重又温和地说:“欢迎你来济南上学!”
9月1日,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迎来2025级“白朗班”新生报到。大众网·海报新闻实习生 孟潇南摄
大众网・海报新闻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温暖的一幕,同时了解到:自2023年起,济南已陆续开设“白朗班”3个,截至目前共招收学生88人。市中区教体局与白朗县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,更为白朗县人才培养工作筑牢了政策根基、提供了制度支撑。在白朗县委常务副书记,白朗县政府常务副县长,济南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组领队于杰看来,“白朗班”的设立意义深远:“这不仅是济南市与白朗县教育协作的重要创新举措,更以教育为纽带,极大促进了两地文化交融与民族情感增进,成为鲁藏情谊的又一次温暖升华。”
鲁藏师生情深深升富配资
“从脸盆、毛巾到床铺被褥,每一样都得提前备好,就是要让孩子们一到这儿,就有‘回家’的感觉。”一大早,25级“白朗班”新生班主任王祥君就扎进了学生宿舍忙活。挂蚊帐、捋平被角、开窗通风,每个细节都做得格外细致。这位有着20余年从教经验的“老教师”,同时还兼任学校教育处主任,对学生的关怀早已融入日常。
校长张宇向新生介绍学校情况 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窦永瀚摄
翻着手中的新生花名册,王祥君向记者介绍起即将报到的孩子们:“他们中年纪最小的12岁,最大的也才14岁,都是需要多操心的孩子。”为了把迎新工作做扎实,早在前几天,她就特意找到初二、初三“白朗班”的两位班主任蔡英姿、赵崑“取经”。
蔡英姿贴心提醒她:“白朗县的孩子都特别勤奋,但生活上得更多关照,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,刚离开家容易想家。”赵崑则给出了教学上的建议:要提前对照白朗县小学的教学内容,调整初中课程的教案,这样才能帮孩子们最快适应内地的学习节奏,跟上进度。
“白朗班”25级班主任王祥君帮孩子们整理行李 大众网·海报新闻实习生 孟潇南摄
藏文教师旺拉与妻子普片的到来,更让这群远离家乡的孩子找到了“文化归属感”。回忆起刚到济南的时候,旺拉坦言曾因陌生环境有些不安,但当他在校园里听到学生们熟悉的藏语、看到随处可见的藏式元素时,“心一下子就安定了”。他眼神坚定:“我要好好教孩子们藏文,让他们就算在千里之外,也能感受到家乡文化就在身边。”
教育协作再升级
“‘白朗班’是白朗县学生跳出地域局限的‘黄金机遇’,更是鲁藏教育从‘硬件帮扶’转向‘智力造血’的关键实践。”在白朗县教育局副局长升富配资,白朗中学党委书记、副校长王正看来,“白朗班”的深层意义远超课堂本身。
对学生而言,这里不仅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、更先进的教育理念,更有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。从适应内地教学节奏,到参与“游名泉、访古迹”的研学活动,再到与济南本地学生“共升一面旗、共上一节课”,每一次经历都在开阔他们的视野,让个人发展路径从“局限县域”转向“面向全国”。
白朗县教育局副局长,白朗中学党委书记、副校长王正接受记者采访 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胡中喆摄
对白朗县教育发展而言,“白朗班”的成功案例已成为县域内的“学习标杆”——看到身边同学通过努力获得优质教育机会,更多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,全县逐渐形成“比学赶超”的良好风气;更重要的是,孩子们成了鲁藏文化互鉴的“小使者”:他们带着西藏的文化特色走进泉城,也把内地的先进理念带回白朗,为两地教育注入双向活力。
这份协作,离不开政策的坚实支撑。2023年,市中区教体局首次与白朗县签订三年人才培养共建协议,2025年7月又签订补充协议,持续深化合作。在师资配置上,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任教“白朗班”,推行“小班化教学”,确保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关注;在成长支持上,组织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结对联谊活动,让白朗班学生走进济南家庭过小年,局领导班子更多次到校与学生共庆春节、藏历新年,把关怀落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里。
报到签字的白朗县学生 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胡中喆摄
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宫春告诉记者,未来,市中区教体局将进一步深化教师交流与培训:继续选派和鼓励优秀教师赴白朗班任教或开展教研指导,同时利用市中区在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方面的经验,为白朗班教师提供更多专业支持;还将拓展资源共享渠道,持续开展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,并在经费、政策等方面继续提供稳定保障,让孩子们在济南安心成长。
民族情谊代代传
采访当天,记者见到了13岁的旦增罗布——他是25级“白朗班”新生,姐姐尼玛普赤正是济南“白朗班”的初三学生。来济南前,姐姐总跟他讲趵突泉的清澈、泰山的雄伟,这些故事让他对这座“第二故乡”充满期待:“我最想做的事,就是去看姐姐说的泉水。”
同样怀揣梦想的还有12岁的次桑。此次他独自从白朗县杜琼乡来到济南,虽有几分紧张,却有着清晰的目标:“听村里去过济南西藏中学的哥哥姐姐说,这里学习条件好,我想在这里好好学,将来去上海、北京读高中。”
25级新生次桑面对镜头向记者打招呼 大众网·海报新闻实习生 孟潇南摄
正如济南援藏工作组领队于杰强调的,教育援藏是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路径”,而“白朗班”的实践,正为白朗县培育“带得回、用得上”的人才积累经验。如今,鲁藏两地正围绕“从输血到造血”的核心目标,谋划更深远的协作蓝图:
在人才交流上,推动济南优秀校长、教师进藏开展“师徒结对”“示范课”,同时增加白朗县教师、教育管理者赴济南“沉浸式跟岗”的频次,让他们系统掌握先进教学管理经验,真正“带回去、用起来”;在资源共享上,建设“泉朗智慧教育平台”,共享济南的思政课资源、试题库、教研案例,开展跨区域网络教研、远程评课,打破地理限制;在师资建设上,针对白朗教师在新课标解读、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短板,设立“名师工作室”“学科教研基地”,由济南专家定期开展线下讲座、线上指导;在职业教育上,结合白朗县特色农牧业、文旅产业,邀请济南职教专家开展短期实用培训,助力当地群众增收、服务乡村振兴。
济南西藏中学校长张宇表示,新学年学校将继续优化“白朗班”的教学与管理,让这里不仅成为培育人才的“育人阵地”,更成为增进民族情感的“团结阵地”。而对旺拉、王祥君这样的教育者来说,心愿朴素而坚定:“让每个孩子在泉城都能快乐成长,让鲁藏的情谊,通过我们的课堂、我们的守护,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记者手记:从雪域高原到泉城济南,近四千公里的距离,被“白朗班”这条温暖的纽带紧紧相连。在这里,知识在课桌间传递,文化在交流中交融,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这朵绽放在教育援藏路上的“民族团结之花”,正以最鲜活的姿态,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暖力量,也书写着鲁藏两地携手共进的美好未来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